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
“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教育承載著國家的未來、人民的期盼。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邊遠、貧困地區傾斜力度。加快推進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升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從家庭到學校、從政府到社會,都要為孩子們的安全健康、成長成才擔起責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
【代表委員聲音】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國門小學數學教師鮑紅藝:我感覺在偏遠山區推進遠程教育,最關鍵的是要解決一個“如何用得好”的問題。建議加強培訓,現在信息技術的培訓大多是老師在電腦上修一定的學時,建議少一點人機培訓,多一點面對面的培訓。(來源:《中國教育報》)
核心提煉:偏遠山區教師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中慶思考:基于錄播系統的網絡教研
網絡教研,是指利用網絡技術,以探究學習、交流研討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研究活動,是信息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下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與傳統教研相比,網絡教研在保護課堂、跨越時空、擴大參與、教研密度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現代中慶網絡教研平臺是基于智能錄播和教育云構建的教育資源及評價系統。通過錄播系統,完成對課堂教學資源的生成、編輯、播放及存儲等基本管理,并在云平臺上對錄制的教學資源開展教研,專家可以通過直播或錄像兩種模式觀察課堂。網絡教研除了課中觀摩點評外,更覆蓋上傳教學設計、教師反思反饋等課外環節,形成了教學資源生成、評價及反思的閉環管理機制。
滄源民族中學教師借力中慶錄播與省城八中專家老師們開展網絡教研
對教研員而言,中慶網絡教研平臺提供了專業多元的評價量表。如,針對直播教研和錄像教研的不同模式,分別配有不同量表(例如,直播量表更注重教研員的直觀感受,錄像量表則更為細化和全面);同時,憑借強大的智能跟蹤技術,中慶錄播可以自行完成S-T采集分析。這不僅能最大化實現以量化手段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準確定位,還能大幅提升教研效率,讓教研員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讓教研活動更加接近本真。對教師而言,該平臺要求重點突出教師作為反思型的課程實踐者,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思考與體驗,因此,教師全程參與其中,不僅要在課前上傳教學設計,課后還要查看點評并反饋反思。此外,中慶網絡教研平臺注重教師的行為跟進,每位教師在一定時期內的“累積表現”將轉化為“成長曲線”。此舉旨在通過持續關注教師的動態發展,完成從“實踐”到“反思”到“行為”的轉換,切實推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滄源縣是中央電化教育館常年定點幫扶地區,現代中慶和央館緊密合作,多次捐贈設備,先后為滄源民族中學、國門小學等建成了4間錄播教室,有力的支援了滄源縣的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