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
http://m.wandqa.cn2019年02月25日 09:28教育裝備網
剛過去的這個寒假,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大一新生韓訓邦過得有點不一樣。每天,他不僅堅持完成兩公里跑步,還經常邀請家人一起參與,成為家中“健身跑小分隊”隊長。
從原來假期“宅”在家中睡大覺、打游戲,到現在積極鍛煉身體,韓訓邦的轉變讓家人感到詫異,而這正是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依托體育教育改革將體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生動體現。
2017年10月以來,青島科技大學在高密校區全面啟動體育教學改革試點,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通過構筑體育教學體系、設定體育剛性要求、實施體育興趣驅動、推動體育思政協同等舉措,以體育為切入點構筑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課堂+實踐+俱樂部讓機制活起來
在青島科技大學副校長陳克正看來,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大學生由學校體育向終身體育轉變的關鍵期,如何讓學生掌握伴隨一生的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實現全面發展,是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初心和使命。
陳克正介紹說,學校搭建起體育教學的規范化課堂教學平臺、自主式實踐教學平臺和多元化俱樂部教學平臺,形成了“課堂+實踐+俱樂部”體育教學綜合平臺。這將課內學習與課外鍛煉、個人運動與群體比賽有機融合,橫縱交叉全域覆蓋,突破了多年來學校單一的體育教學模式,讓機制活起來了,讓學生動起來了。
據了解,規范化課堂教學平臺,主要體現引導性,學生在體育導論課的基礎上,通過雙軌制排課模式在體育專項“超市”選擇有興趣的項目,經過持續幾個學期的系統學習,掌握一至兩種終身體育鍛煉的技能。
自主式實踐教學平臺,主要體現自主性,是學生課外自主鍛煉的一種方式。該校根據男女生的身體特點確立了包含速度、耐力、力量和柔韌協調4個方面的項目要求,并確立了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相結合的考核標準。
多元化俱樂部教學平臺,主要體現綜合性,由10多個單項俱樂部構成的體育俱樂部聯盟,俱樂部實行三級會員制,根據會員級別開展分級教學和菜單式教學,學生成為中高級會員后,俱樂部活動可以免修體育專項課。
興趣驅動+制度護航讓體育成大學生生活習慣
體育改革給校園和學生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不少教師感慨,隨著健身跑等活動的開展,學生在課堂上也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了。
為激發學生體育興趣和習慣的內驅力,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避免“放羊”“跑圈”,力爭做到“教會”“勤練”“常賽”,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進而實現全面發展。
以健身跑為例,2018級學生共有2100余人參與健康跑,總跑步次數6萬余次,累計里程達到12萬公里,人均里程60余公里,超過96%的學生完成學期跑步目標。此外,體育聯盟足球賽、“弘毅杯”籃球聯賽、排球循環賽、網球循環賽等賽事,累計組織場次100余次,1300余人次參與,在比賽期間穿插健美操、啦啦操表演使賽事異彩紛呈。
體育教學不能流于形式,為有效發揮其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支撐作用,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注重設定剛性要求,打深筑牢體育教育教學的制度基座。
據介紹,該校通過增設體育實踐和俱樂部活動相應的學分,使體育成績與學生在校期間的所有評獎評優、畢業考核掛鉤,將體育教學嚴嚴實實地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充分體現體育權重。在傳統體育課學分的基礎上,增設了體育實踐學分,要求專科生兩年、本科生三年完成體育實踐教學要求后取得1個學分,方能順利畢業。該校還專門出臺體育成績綜合評價體系,實施體育實踐健身跑、俱樂部聯盟總章程、體育基本項目遞進式評分標準等一系列制度,確保體育教學常態深入推進。
促進體育與思政融合共生
“入學報到時,是抱著輕輕松松上大學的心態走進校園的,可是經過一個學期后發現,并不像傳說中的‘上了大學就輕松了’,學業上的高要求,加上體育上的嚴要求,使得我們必須拿出精神頭來才行。”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2018級學生張倩瑛坦言。
青島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馬連湘表示,學校在整個體育改革實踐中,既推動體育鍛煉與體育競技、體育素養和體育精神的對接融合,又深化體育元素與思政元素的融合對接,充分體現體育教學改革的價值所歸。
在健身跑中,結合學校人文景觀、建筑群、功能區域等設置16個打卡點,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創新理論等作為打卡點的標識。16個打卡點采取借景應景的方式,形成5個閉環,既相對獨立又完整統一,將思政與體育內涵融為一體。
此外,該校各體育俱樂部為學生提供了“周周有比賽、人人都參賽”體育運動保障,學生在賽事中可以是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也可以是組織者、志愿者。深入參與,全面鍛煉,這正是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陽光體育、快樂體育、多彩體育的獨特魅力所在。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