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描繪粵港澳大灣區同心圓
http://m.wandqa.cn2019年03月07日 14:18教育裝備網
摘要:全國人大代表、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理事長吳小麗表示,希望做好大灣區城市間的資訊、交通、養老等方面工作,讓港澳居民能便捷地在大灣區發展和生活。
在世界夜景衛星圖上,從廣州到深圳,再延伸到香港、澳門,是燈光最璀璨的區域之一。
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一條融研發、轉化、制造于一體的科技創新走廊,將在粵港澳這片地球上燈光最璀璨的大灣區內變為現實。
從中央勾勒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大寫意”,到描畫灣區經濟的“工筆畫”,粵港澳已然按下了探索建設世界一流大灣區的按鈕。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條件下,如何發揮粵港澳高教資源優勢,助力大灣區發展,成了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發揮高等教育集群效應,提升大灣區創新力
翻開中國的經濟地圖,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進程中,被賦予對接全球經濟的重要窗口和支點的新期待�!盎浉郯囊ǔ墒澜缂壌鬄硡^,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副院長陳廣浩說,目前,中科院在大灣區已布局6個大科學工程項目,正在謀劃建設珠三角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有2.7萬多字,其中“創新”二字被提及175次。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認為,迫切需要粵港澳三地政府、大專院校和社會共同合作,創建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平臺,借助合作平臺,充分發揮灣區內高等教育集群效應,在大灣區共建一流聯合實驗室和協同創新中心,促進大灣區院校及科研機構國際化,一方面推動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的“產學研”重鎮,另一方面促進高等教育機構實現較高水平國際化,為灣區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尤其是科學、工程和技術領域人才。
美國舊金山灣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中心之一,其中,硅谷有高度集中的智力資源優勢。僅諾貝爾獎得主、數學菲爾茲獎得主,就超過100位,還擁有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等20多所著名大學。更重要的是,灣區擁有高效的科技孵化能力。僅“斯坦福系”之下,就孵化了谷歌、雅虎等一批企業巨頭。
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三地深化合作,港澳在廣東的發展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林少春說,廣東可以多學習借鑒港澳地區,它們的經濟、國際化、市場化的程度很高,對外開放度也非常高,這樣可以促進廣東深化改革,提升廣東對外開放水平,推動投資更加便捷、貿易更加自由、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同時,港澳地區的科技力量、高端要素非常強,香港和澳門有4所大學在世界排前100名,如果和廣東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結合,可以提升廣東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但是,與世界著名城市群相比,粵港澳大灣區要躋身世界一流城市群,人口素質有待改善。2018年11月全球化智庫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較低,僅為常住人口的17.4%;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的該比例均超過40%;香港的高端人才結構偏重于金融、保險、商業等領域,科學和科研人才欠缺。
這種現狀可望不久將有所改善。目前,三地相關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作已悄然啟動。廣州市在南沙區劃定1.13平方公里土地,提供給廣州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聯合舉辦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并在辦學經費等方面予以保障。
教育作為城市“發動機”,有助于加快形成粵港澳城市群“虹吸效應”
全國人大代表、禹洲集團董事局主席林龍安認為,在粵港澳走向世界級城市群的路上,教育將扮演“發動機”的角色。世界經驗表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眾多驅動城市發展的潛在因素中,教育是促進城市發展的最主要動因。以高等教育為例,由于高校學科門類齊全,研究能力強,既是城市的“人才蓄水池”,也是學術文化交流中心、科技中心和智力中心。
當今世界,不乏這樣的案例。美國斯坦�?茖W園區帶動了周邊城市乃至美國的科技創新,并造就了享譽世界的“硅谷”。數據顯示,與斯坦福大學有關的企業產值占整個“硅谷”總產值的50%—60%。英國倫敦、日本東京等國際化大城市,因依托世界一流大學及高水平的科教優勢,迅速發展成為大型城市圈。
“高質量的教育和良好的科技創新潛力,是構成一個城市群‘虹吸效應’中的核心要素。”陳廣浩說,大灣區的優勢是已形成以深圳、廣州為核心,東莞、佛山為次中心的科技優勢和比較完善的產業鏈。但在核心產業發展、核心技術研發,以及打破行業、部門、體制界限,解決好國際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林龍安說,目前兩地專業資格不能互認,增加了香港人才北上發展的難度。可以按照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思路,推進專業資格互認。大灣區也可實行高科技人才出入境綠卡制度,便于人才流動。
林龍安認為,城市生活質量也是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大灣區內多個內地城市應加快打造成國際一流城市,加快構建國際化高質量的教育、醫療、文體服務體系,打造一流的人居環境,吸引更多人才落戶。
與林龍安的觀點相似,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安然認為,當務之急,要考慮如何讓這些人才能為大灣區所用。人才到大灣區后,應引導其建立“大灣區人”的概念。當所有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人,擁有“屬地認同”“情感認同”和“大灣區社會文化認同”,人才隊伍也就穩定了。
一個完整的教育“生態圈”,更利于粵港澳的融合發展
對大灣區的老百姓來說,便捷的交往和有品質的生活,是他們對未來最直觀的福利想象。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理事長吳小麗表示,希望做好大灣區城市間的資訊、交通、養老等方面工作,讓港澳居民能便捷地在大灣區發展和生活。
香港作為大灣區的“超級聯系人”,在推進粵港澳融合發展上,被人們賦予了特別的期待。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小型律師行協會創會會長陳曼琪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公布,意味著香港與國家的發展更加緊密,香港應找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既要寄望于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形成便利的生活圈、工作圈,也有賴于一個涵蓋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生態圈”的形成。
今后,大灣區需要跳出目前“三地合作”的視角,將融合發展的目標聚焦在國際一流的教育和人才培養上。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青年聯會主席霍啟剛說:“今后,你不論居住、工作、生活在大灣區三地的哪個地方,距離都很近。香港作為‘超級聯系人’,將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香港一直是一個很開放的城市,對全球高校和人才擁有巨大吸引力。香港應在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香港和內地除了能在科技、人才方面開展交流,香港與內地教育由于互補性強,還可通過合作辦學、人才交流等方式,提升大灣區的教育國際性,增強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當然,香港青年也應抓住機遇,融入大灣區�!�
5.6萬平方公里、7000萬人口、經濟總量接近1.6萬億美元的大灣區,將會給港澳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林少春說,大灣區內的養老服務、醫療保障、職業資格的互認,由于三地的標準、管理方式不同,“今后,我們將會和港澳地區協商,爭取有更多的融通。總之,粵港澳三地,只要我們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一定可以實現合作共贏”。
責任編輯:黃程程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