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教育扶貧“組合拳”
http://m.wandqa.cn2019年03月14日 09:47教育裝備網
核心提示:扶貧必先扶智,治窮必先治愚。能否改變“底層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窮世代窮”局面,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考驗著所有的扶貧工作者。
扶貧必先扶智,治窮必先治愚。能否改變“底層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窮世代窮”局面,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考驗著所有的扶貧工作者。
讓脫貧人口“站起來”,而且要扶他們“走得遠”,高校、職教等教育力量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
打好人才供給戰
行走在貧困地區第一線,你會發現,每個縣、鄉、村的田間地頭都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走街串戶、幫扶群眾、帶領村民致富……他們就是駐村工作隊,而高校的身影也在其中。
“高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庫和智力源,我們愿爭做脫貧攻堅的生力軍!”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大學黨委書記牛書成說。
牛書成介紹,鄭州大學很早就成立了扶貧領導小組,選派多批優秀干部到幫扶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狠抓任務落實,使幫扶村于2016年底提前一年完成整村脫貧目標。“現在,駐村工作隊幫助扶持該村煙葉產業,農民增收預計100萬元以上。”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選派277.8萬人駐村幫扶。2017年,在貧困地區的12.8萬個貧困村和經濟發展薄弱村,已派駐19萬多名第一書記、77萬多名駐村干部。其中,高校成為重要的力量。
相比于外派的駐村工作隊,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更是發揮扶貧主力軍作用。
“湖南把擴大面向貧困地區的招生規模,作為高校扶貧工作的重要舉措。”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廳廳長蔣昌忠說,湖南重點實施“就學一個、脫貧一家”工程,國家、地方和高校“三大專項計劃”,2018年單獨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9315人,比上年增加1578人。
湖南還實施技能人才定向培養計劃,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為主要招生對象;實施技術技能人才培訓計劃,為貧困地區培訓各類技術技能人才10萬余人,開展各類使用技術培訓15萬余人次。
同樣,四川省也實施了類似政策,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廳廳長朱世宏介紹,該省啟動實施“深度貧困縣人才振興工程”,采取“訂單招生、降分錄取、免費就學、定制培養、定向就業”的方式,2018年至2020年每年免費定向培養1000名緊缺專業大學本科生和2500名高職高專技能人才。
打好科技造血戰
“湘西有一個貧困村里的農舍,之前很多都閑置下來。”說起高校產業扶貧,蔣昌忠先講起了故事,“湖南師范大學藝術設計方面的學生去了后,把閑置農舍變成了寫生基地和藝術村落,一下就火起來了,農民單靠租房子就能有不錯的收入。”
這得益于湖南近年來建立的“1+N”高校扶貧基地建設新模式。蔣昌忠解釋說,“1”是必選項,各高校在對口貧困村建設1個學雷鋒志愿活動基地,有計劃、不間斷駐村開展學雷鋒志愿活動。“N”是自選項,高校結合本校優勢和貧困地區需求,建好建強具有高校特色的扶貧基地。
“我們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高校服務脫貧攻堅的指導意見》,明確全省高校服務脫貧攻堅的‘責任書’‘路線圖’和‘時間表’。”蔣昌忠說,隨后召集了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14所高校,進一步梳理情況,研究破解扶貧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目前,全省106所高校均成立了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高校扶貧工作領導小組,45所高校印發了本校對口扶貧工作方案。
除了本科高校,職業院校也發揮自身優勢為扶貧工作貢獻力量。“湖南職教扶貧有個突出的做法就是要結成對子。”蔣昌忠介紹,湖南組織了19所省卓越職業院校結對幫扶貧困地區的21所薄弱中職學校,還牽頭組建了全國職業院校精準扶貧協作聯盟,近4年為貧困地區開展實用技術培訓58.8萬人次,培訓鄉村干部和致富能手22.7萬人。
同樣,科技扶貧的故事也在太行山貧困地區繼續。
“李保國科教扶貧35年來,使所扶持的太行山貧困地區農業增加產值、農民增收。”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研究員、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產業創新團隊核心成員郭素萍說,創新團隊以李保國未竟事業為奮斗目標,兩年間深入到河北省太行山連片貧困區,傳播培訓果農果樹管理技術。
李保國事跡在全國宣講之后,創新團隊先后赴河南、山西、廣西、安徽等省份的210多個縣講技術、解難題,免費發放果樹管理技術資料、蘋果標準化生產工序書籍等3900多份,開展技術培訓200余次,培訓農民15500多人次,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打好智力服務戰
“高校是一個綜合體,擁有多個部門和機構,這些都會成為扶貧的后備力量。”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校長匡光力說。
匡光力以社會實踐為例,去年暑假,安徽大學共有87支團隊、千余名學生赴對口幫扶的安徽阜南縣,針對農村存在的環境衛生、村落建設、法律知識、醫療衛生等進行調研,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完成多項課題,“這些調研報告成了阜南當地改革創新的有力智力支持”。
此外,安徽大學還將“農校對接”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推動學校定點幫扶的阜南縣和阜陽市潁東區實施產業扶貧以及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減少學校食堂農產品采購中間環節,積極構建“面向采購”和“農校對接”工作長效機制。
同樣發揮自身智力優勢助力脫貧攻堅的還有鄭州大學。“鄭州大學現有11個醫學院系,9個附屬醫院總床位數已經超過27000張,年門診量突破1800萬人次。”牛書成介紹,學校充分發揮醫療資源優勢,積極開展醫療扶貧,服務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例如,推動遠程醫療,鄭大一附院遠程醫學中心已覆蓋全省各市、縣、重點鄉鎮及村的500余家醫療機構;開展專項幫扶,鄭大醫學院腦癱外科研究治療中心積極行動,在省助殘濟困總會的支持下,赴駐馬店篩查并對首批30名腦癱患兒進行手術治療,免去住院期間的康復訓練費用等。
“3月8日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更加堅定了我們高校助力脫貧攻堅的決心。”牛書成說,“鄭州大學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服務‘三農’、助力脫貧攻堅責無旁貸。我們將進一步發揮人才、科技、智力等方面的優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