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合力培養人工智能優秀人才
http://m.wandqa.cn2020年03月11日 09:27教育裝備網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門面向社會聯合印發了《關于 “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意見》是在此前教育部《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基礎上的進一步創新與深化。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方面,《意見》進一步明確要以需求為導向,瞄準短板領域,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并重的培養體系。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正在引發可產生鏈式反應的科學突破,未來很可能重構產業體系與行業形態,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改變社會生產生活模式。在此背景下,國家出臺了發展人工智能的重大戰略。教育肩負著提供人才支撐、實現科研突破的關鍵作用。國家人工智能戰略所需人才,不僅僅是理論研究人才,還應包括理論與實踐并重,特別是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及其他行業特點的“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
培養復合型人才,離不開高校與企業的共同努力。高校的優勢在于理論研究,企業的優勢在于實踐應用,只有二者緊密結合,通過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顯著提升,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科技成果在行業與區域的轉化應用,才能真正實現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發展、服務技術變革的目的。但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面,目前還存在產教融合“學校熱、企業冷”的情況,企業主體地位不明確,參與熱情不足。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激活企業動力,讓企業的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為教育服務。
培養大量高層次的人工智能人才,各相關高校要進一步加強企業調研,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真正深入了解企業在人才、科研、生產等方面的需求,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高層次人才培養規劃,解決企業發展瓶頸。尤其要加大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更加具體可操作的“榮譽、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措施。
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過程中,政府必須發揮主導及協調作用,建立政府、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多方參與的長效溝通機制,加強企業與學校的人才雙向交流,探索和建立互惠共贏的合作模式。此外,還要加強校企合作項目的規范化管理,確立企業參與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體地位,明確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權利與義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保障企業權益。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完善立法、政策激勵與機制創新,能夠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人才培養規律、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有效途徑,為我國搶占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人工智能領域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支持與智力支撐。
(作者系聯想集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