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訪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郭炯
http://m.wandqa.cn2022年09月07日 09:56教育裝備網
編者按
2022年3月28日正式上線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各地高質量發展基礎教育提供了豐富資源。用好用實數字資源,主要依靠教師。在育人實踐中如何發揮平臺作用,很多教師仍存在一些困惑。教師節來臨之際,本刊協同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研究團隊為全國中小學教師精心準備了一份智慧教育大禮包——教師,如何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
截至8月底,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累計訪問瀏覽量達76.83億,資源總量達3.4萬條,僅學科課程資源就匯聚了1.9萬條。在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面前,教師可以在教學的哪些環節應用?又該如何利用平臺資源提升“雙減”實效?對于教師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平臺又帶來了哪些契機?記者就此采訪了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郭炯教授。
借助資源精準提升教學質量
記者:平臺運行半年來,在資源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為師生帶來諸多便利,但有教師反映,在實踐中存在平臺資源和一線教學應用難以融合的問題,對于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用好平臺資源,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郭炯:就課堂教學層面看,目前平臺主要從涉及的資源、活動、時空等要素為教學提供重要支撐。首先,平臺提供了學科課程、基礎性作業、精品課等體系化教學資源。其次,教師將適切的資源片段,用于自身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發揮優秀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參考、拓展等作用,可以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深度開展。再其次,借助平臺資源,開展情境創設,實現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等的遷移與拓展,延展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使教學更靈活。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重點用好平臺資源:
一是“教”的活動。教師根據課堂教學需要,由平臺資源中的“優秀教師”開展課堂導入、重難點講解、實驗演示等活動,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或是由于現實學校教室環境、資源缺乏等導致難以開展的教學活動,均可借助平臺資源開展教學。“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課”的鄉村學校,則可以利用平臺資源直接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本地教師進行課堂輔助管理、活動組織實施等。
二是“學”的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從平臺資源中篩選學生學習活動需要的合適資源和活動素材,如借助平臺提供的任務單、作業習題以及微課資源開展活動設計。其次,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讓平臺充分發揮“類師”的輔學作用,如借助平臺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資源庫”。再其次,為學生提供平臺中的相關展示案例,促進學生優化自身學習成果匯報展示。
三是“交互”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平臺視頻資源中教師提問引導片段、學生作答片段等,啟發學生進行問題思考、引導學生分析他人作答、拓展問題研討深度等,進而提升課堂教學中學生互動積極性和學生思維水平。
記者:教師如何用好平臺資源,提升線上教學成效?
郭炯:教師用平臺資源支撐自己的線上教學,可以概括為重塑線上教學流程,豐富教學方式,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銜接與統一。
課前,教師基于智慧中小學APP教師空間,分析平臺教學案例的優勢和不足,優化教學設計。同時,將課程視頻片段推送給學生,組織學生圍繞前繼知識、重難點內容開展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單并提交,教師分析完成情況,為課堂精準教學提供依據。
課中,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基于平臺和智慧中小學APP應用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多種教學方式組織開展教學。如應用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助力重難點突破,通過向學生推送平臺資源助力查缺補漏,實現精準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根據新授課、復習課、實驗課等不同課型對教學活動進行動態調整。
課后,利用平臺習題資源開展練習,通過檢驗學習成果,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或再次學習教師推送的教學視頻,實現精準提升。管理者、教師則可以借助學生課后練習完成情況開展網絡教研,優化線上教學措施,提升線上教學質量。
巧用不同場景資源落實“雙減”
記者:“雙減”政策落地實施一年多以來,很多教師仍面臨課后服務資源缺乏、形式單一的困境,教師應該如何利用平臺提升課后服務吸引力和有效性?
郭炯:經過調研,我們發現,目前中小學校根據國家要求和自身實際情況,主要圍繞經典閱讀、科普教育等六個場景開展素質拓展類課后服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是經典閱讀。平臺提供了豐富的電子書目供教師選取,而教師更要關注的是配套發布的閱讀任務。根據閱讀任務,教師可以對閱讀活動進行分解、規劃,適時為學生提供閱讀技能指導,實現校內校外、課上課下閱讀活動的銜接,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預期的學習效果。
二是科普教育。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資源,設計如科普宣講員、科普手抄報等活動任務,要求學生帶著任務觀看資源視頻,通過活動任務展示輸出學習收獲。教師在學生開展項目自主探究時,可適時選擇視頻資源,作為支持學生探究學習的知識型支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體育活動。借助平臺資源,教師可以開設體育社團、組織體育活動、開展體育競賽、引導自主訓練等,也可以通過教師播放、小組學習、自主觀看等多種形式,開展體育活動類課后服務。
四是藝術教育。針對如書法、繪畫、器樂等藝術技能類的課后服務,教師為學生推送指定專題視頻,學生在視頻的指導下通過練習、創作等環節,習得相關藝術技能。在藝術賞析類的課后服務中,教師可以播放平臺中的非遺文化、戲曲與戲劇、藝術展演等視頻,組織學生觀看,引導學生總結交流,也可布置班級藝術活動,展現學生風采。
五是影視教育。平臺影視教育欄目包含了經典影片、紀錄片、公益展映三個欄目。在開展課后服務時,教師可從選影視資源、設計問題、組織學生思考等入手,形成如電影評論、電影表演、電影配音等作品成果,提升學生課程學習的儀式感和獲得感。
六是研學實踐。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研學實踐欄目,充分了解國家級研學實踐基地和省級研學實踐營,并科學規劃研學活動。同時,教師也可以將相關資源推送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研學實踐目標、內容和規劃,為研學的開展做好準備。
記者:減量、增效是推行“雙減”以來,作業改革提到最多的兩個詞,圍繞作業這一關鍵環節,教師如何用好資源平臺?
郭炯:在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很多地區學校逐步實現了分層作業布置、個性化作業推送,但受限于精力、資源,教師難以顧及學生在作業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并提供指導,更難以激發學生深度思考,這就造成了減量明顯,增效不佳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在三個環節上重點用好平臺資源。
一是選擇相關資源精準組織作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確定作業范圍后,可以選用平臺中配套練習、基礎性作業等優質資源或進行選擇性改編,形成更加符合學生需求的作業內容,從源頭上提升作業內容質量。
二是根據學生需求推送課程片段。教師通過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分析,明確學生知識掌握的困難點,在平臺上選擇針對性課程片段,通過班級集中播放、學生自主觀看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攻破困難。
三是根據學生學情精準拔高。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個性化學習需求,結合平臺資源,教師可以重點關注平臺課程教學板塊中的學科課程、基礎性作業和精品課遴選三個欄目。這三個欄目匯聚了不同學段、學科的視頻課程和精品課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直接提升作業成效。
擁抱“互聯網+”助力專業成長
記者:教育數字化轉型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教師該如何利用平臺,使其成為個人專業成長的得力幫手?
郭炯:平臺為教師研修帶來了新資源、新環境和新評價。一是平臺通過動態更新的資源生成方式、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專人負責審核的資源推薦機制,不斷匯聚優質的研修資源,為教師個性化研修提供支持。二是平臺通過教研群功能為教師營造輕松自由的交互環境,推送研修資源、評選研修成果、組建研修共同體,等等,暢通教師與專家、名師的互動交流,全方位支持教師研修目標達成。三是平臺利用數據可視化技術將研修結果直觀地推送給教師,及時為教師提供反饋,發揮“以評促研”的作用。
教師個人如何用好平臺促進個人專業成長,正是從研修上著手。目前,平臺支持的教師研修應用模式主要分三類:個人反思研修模式、同伴互助研修模式以及專家引領研修模式。
個人反思研修模式是教師利用平臺中的專家講座資源、學科教學案例資源和專題研修資源等自主學習,依據所學的教育理論知識,反思并改進自身教學實踐,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素養。
同伴互助研修模式則是利用平臺教研群功能,按照學科或研修主題組建小組,通過項目協作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如教師參與平臺開設的主題集體備課活動,通過學習名師教學課例資源、教研群交流教學設計、協作完成教學方案上傳、教研組研討打磨,再到展示個人施教成果、其他教師評課,最終形成優質的教學案例。在這過程中,實現自身備課、授課能力提升。
專家引領研修模式則是通過平臺建立專家智力資源庫,在研修全過程中,專家給予實時的研修引領、問題診斷、實踐指導和理論提升來幫助教師把握專業成長方向和解決專業成長問題。
平臺上線半年來,很多教師已逐步適應運用平臺開展研修,加上很多教師自主參加了2022年“暑期教師研修”專題活動,進一步推動了平臺的深入應用。因此,教師想要利用平臺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就要積極擁抱“互聯網+”研修模式,大膽嘗試、積極參與,在前進的道路上收獲風景。
貼士①
如何運用平臺資源開展思政教育
9月1日新學期開學,平臺“樹人課堂”專題正式上線,聚焦“大思政”育人,共設“開學第一課”“走進思政課”“社會大課堂”“課后三點半”“畢業大講堂”5個子欄目。
應用一:設計德育活動。如開學季,中小學教師可充分利用平臺《開學第一課》節目資源,設計本校本班開學第一課;畢業季,教師可查閱平臺資源,對有特色的畢業典禮、畢業教育活動進行了解,設計學校畢業活動,實現理想信念教育。
應用二:上好思政課。“走進思政課”欄目中“修身立德”有愛國主義、憲法法制、思政課等6個專題,每個專題均有相關課程資源。
應用三:創新思政教育形式。“社會大課堂”“課后三點半”等欄目資源實現了與現實結合,有科技館、博物館、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豐富多彩的線上資源,也有藝術、體育、勞動、觀影等各類興趣活動資源,教師可利用平臺資源,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氛圍里實現心靈的升華。
貼士②
如何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平臺家庭教育板塊包含“家庭教育觀念、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指導”三個欄目。教師可以通過四個方面提升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一是引導家長自主學習。如用海報等形式向家長介紹平臺的相關資源及精彩要點,幫助家長抓住要點、領悟內容。
二是組織有目的性的專題學習。在家訪、家校溝通中,教師留心觀察和發現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實際需要,結合平臺資源,選取相應素材、案例,如針對孩子的厭學情緒,教師可以借助問題探究任務單,創設情境-深入思考方式,并推送相關資源給家長,開展主題性學習。
三是提供個性化服務。針對特殊情境下的個性化需要,教師需要用好“家庭教育指導”欄目下的“社-家-校”聯動的真實案例,做好指導服務。如考前個別同學表現出焦慮情緒,教師可以推薦家長觀看資源“學做考前減壓器”,幫助家長分析原因、列出緩解方法等,以此滿足家庭教育需求。
四是利用其他板塊資源共同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如教師可利用課后服務板塊內容,通過協作共進、拓展親子主題活動,引導家長配合學校“雙減”措施,構建“社-家-校”聯動的社會協同機制。
貼士③
如何應用平臺資源開展主題班會
首先,平臺資源政治過關、科學規范、內容最新,利于教師篩選。其次,根據活動目標,豐富的平臺資源支持教師班會活動資源的再組合與設計。最后是依據活動流程,設計應用方式。在平臺資源的支持下,班會活動方式可以分為學生自主活動與班集體活動兩部分,時間可以設定為1周到1個月不等。整體運行模式如下:
課前個體活動。教師可以推送相關主題資源給學生,并通過智慧中小學APP“班級功能”中的“發起活動”,引導學生收集資料,自主討論,分享感悟,形成觀點。
課上集體活動。首先,教師將資源模塊中的視頻資源、圖片資源、文本資源匹配到主題班會課中營造學習環境與氛圍;然后,引導學生引用平臺資源,支持自己的觀點表達,助力行為轉化。如安全主題班會,學生通過平臺選用“預防暴力”的資源,編排課本劇,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展示如何提高安全意識。
課后延展活動。教師結合學生學習感悟,再次借助平臺推送資源給學生,助力情感提升,實現以智育人的目標,如課后推送班會主題相關影片片段,以直觀的手法直擊學生內心。同時,通過“班級作業活動”完成課堂評價,達到升華情感,落實主題。
貼士④
如何利用平臺開展虛擬仿真學習
在開展虛擬場館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利用平臺提供的虛擬場館設計學習活動,突破傳統場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應用一:利用虛擬科技館資源,拓展教學時空。目前,平臺課后服務板塊中,選中科普教育,即可在頁面中看到漫游科技館(即虛擬科技館)按鈕,該欄目提供了全國各地的虛擬科技館課程,師生和家長足不出戶,即可實現360度無死角參觀游覽各大科技館。教師不僅可以將該資源引入課后服務,也可以作為課堂教學資源,拓展教學時空。
應用二:將抽象的知識概念呈現出來,開展可視化教學。如宏觀世界(如宇宙星空),微觀領域(如原子結構),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如圓明園的毀滅),現實世界中受限制的內容(如人體構造、武器構造),變化速度快、一時難以察覺的內容(如物理、化學變化)等開展VR課堂教學較為合適。
應用三:開展仿真模擬實驗。在一些物理、化學等真實實驗或操作中往往存在著危險因素,而這種壓力有時會讓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利用平臺開展虛擬場館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清晰、形象地觀察實驗的全過程,也可以體驗現場操作的感覺,還可以重復實驗,達到教學目的。
(本報記者黃璐璐整理)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