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如何培育
http://m.wandqa.cn2024年12月16日 09:50教育裝備網
師范院校是教育的“母機”,是教師的搖籃。將人工智能素養融入師范生培養全過程,有利于適應數字時代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現實需要。師范院校應順勢而為,從數字教育底座、培養模式、師資共同體、智能測評系統等方面謀劃用力,成為數字時代人工智能素養培養的先鋒隊和領頭羊。
1
建設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培養的數字教育底座
完善師范院校的基礎設施是培養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的前提和基礎。這不僅包括提升網絡服務質量,更應著力于實現與一線學校平臺的無縫對接,使師范生能夠實時了解和參與到真實的教學環境中,更深入地理解課堂動態,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一是完善平臺體系新型基礎設施,構建互聯互通、協同服務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可通過搭建師范生與一線教學的互動平臺,允許師范生觀察和分析真實課堂,獲取教學反饋,實現師范生與一線教師的即時交流和資源共享;通過收集和分析一線教學數據,師范生學會根據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成績來調整教學策略,理解個性化教學的重要性并掌握如何利用數據驅動教學改進。
二是建設師范生課程學習和技能實訓綜合服務平臺,著力實現師范生校內校外、課內課外融合應用,伴隨式采集師范生課程學習和技能實訓等過程性數據,通過語音語義分析、面部表情識別和數據統計分析等方式,構建多模態大數據分析模型,實現師范生綜合素養水平的智能分析、問題診斷和全面提升。
2
形成混合式的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培養模式
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培養,除了應當開設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必修課程,還需要開設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和跨學科方面的選修課程。
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必修課包含人工智能意識、人工智能知識、人工智能技能、人工智能應用等多方面知識和技能。其中師范生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則是培養重點,可以通過虛擬技術等創建模擬教學環境,對人工智能素養培養的虛擬現實教學和現場教學效果進行綜合比較,為師范生提供虛實結合的應用場景和形式多樣的學習體驗,讓師范生在安全和可控的環境中練習教學技巧、體驗不同的教學場景,提高師范生學習參與度和體驗感,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適應性。
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選修課包括應用能力模塊和跨學科能力模塊。前者主要包含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深度神經網絡、人工智能與教育等課程,主要目的是增強師范生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的實踐能力;后者主要包括計算機、數學、法律等方面的課程,旨在使師范生在增強社會倫理的前提下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選修課程采取網絡研修的方式,師范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個性化學習和協作學習。
3
組建校內外的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培養師資共同體
師范院校要秉承開放式生態思維,建立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培養的跨學科師資共同體。
學科交叉是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培養的新平臺,要推動師范院校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以及人工智能等學科融合,構建專業集群,鼓勵學科間、學院間、校際間合作;推進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推動師范院校與科研院所、企業聯合進行人工智能素養培養的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和教學團隊打造,合作建立人工智能素養培養的教學與實踐基地;師范院校應充分挖掘校外資源,通過邀請人工智能專家作講座、赴企業參觀考察、開展教學工作坊、組織人工智能技能競賽等手段,為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提升提供外部支撐。
4
構建多元評價的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智能測評系統
傳統標準化測試只能用來測量師范生的認知能力,難以對師范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計算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智能測評系統的建立應更加注重師范生的批判性思維、計算思維和創新能力。
一是構建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評價標準,評價內容不僅包括人工智能意識、人工智能知識與技能、人工智能應用和影響、人工智能倫理和社會責任等,還包括智能時代師范生應具備的批判性思維、計算思維和創新能力等,評價等級可分為基礎、中級、高級三個等級。
二是搭建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測評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系統自動勾勒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畫像,給出評價等級和個性化改進方案建議。
三是建立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評價數字檔案,記錄師范生的學習進程和成長軌跡,實現持續、進階、有針對性的培養。一年級入學初進行診斷性評價,為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提升的課程設置、教育教學、師資配備、實訓安排等提供科學依據;二、三年級進行過程性評價,師范生通過自適應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等方式,實現人工智能素養進階式培養和螺旋式提升;四年級進行總結性評價,對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水平進行等級鑒定,最終促使師范生形成人工智能應用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研究員,本文系華中師范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項目“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任務”成果)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