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怎樣為教研轉型護航——以廣東省“三校三師活動”為例
http://m.wandqa.cn2023年01月31日 10:15教育裝備網
2020年疫情以來,以跨區教研和“優課解碼”為核心的廣東數字化教研全面開展,目前該項目在100余所學校中推廣,積極探索中小學跨校教研的新模式,衍生出了“三校三師活動”等代表性案例。“三校三師活動”的核心內容為廣州和佛山三所學校三位教師異地聯合實施同步公開課。
針對以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的教研活動存在的封閉僵化、參與主體單一、深層次交流不夠等問題,“三校三師活動”聚焦教研的規模、效率和精度三大方面重點開展。
首先,突破時空限制,實現跨區域大規模教研活動。基于直播平臺、教研平臺和評課平臺開展的網絡教研,實現了教研活動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即授課教師、聽課教師、教研員、高校教育專家、職前教師等均可參與教研互動。更為重要的是,教研主體的多元化,本質在于構建一種新的教研文化——一種自下而上的民主而自由的教研文化,不再只有教研員和專家充當意見領袖,所有參研者均有權利以不同的方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是教研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外在體現之一。
在“三校三師活動”中,兩地三校三師三個班級同步連堂開展三節項目式學習課程,學習活動中通過點陣筆實現學習數據與學習評價系統的實時連接,觀摩教師可隨時了解教學進展;教學活動的多點抓拍與推流,并在屏幕上實時展示現場聽課人員的互動交流,讓在線觀摩教師猶如身臨觀摩現場。可見,智能技術與多種平臺的有機融合,不僅有效擴大了參與規模、提升參與積極性,而且利于引發個人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展開課堂教學改革深度交流。
其次,聚焦教研效率,實現教師教學水平的高效提升。課堂教學結構既包括空間要素之間的關系結構,也包括教學環節之間的過程結構。前者涉及不同地區、班級師生如何在虛擬空間中互教、互學,這離不開流暢的沉浸式教學平臺;后者涉及整個教學過程如何螺旋式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這離不開創新型教學模式的打造、學習評價模型的建構和評價數據的采集。以項目式學習為例,通過數字化教研將不同地區、學校的學生納入共同場域中,通過同課互構、異課同構等新型協同模式,探索課堂教學的新結構。
同課互構,特指在多個課堂中實施同一份教學設計,不同課堂的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異課同構,是指針對一組前后相繼的課時(通常為一個單元的課時),不同教師分別負責不同課時的教學設計,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按序同步完成該組課時的教學,共同建構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以“三校三師活動”中“電子門牌的設計與制作”一課為例,3位教師采用異課同構的模式,圍繞“聚類教學”“概念提取”“關聯內化”“遷移應用”,分別完成單元中一節課的教學設計,通過協同合作實現了從單一課時到單元的整體設計,實現了教學內容的重組和教學流程的再造。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設計的人工智能素養評價指標,同步利用點陣筆和鋪碼技術隨時獲取學生學習數據,即時了解不同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表現,實現跨校教學的協同開展。通過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可發現不同地區和學校適應項目式學習的差異,從而聚焦關鍵問題和共性問題,實現精準診斷教學、精準教學指導,為磨煉新的教學結構奠定堅實基礎,為教師專業能力內涵式發展提供動力。
最后,打造有反饋的閉環式研修,實現精準教研到個人。與常規教研相比,數字化教研更加重視教研反饋環節,實現研前、研中、研后的大跨度教研。“三校三師活動”的研修活動共分三個階段進行,分別為前置性學習、課例公開課、網絡互評。基于網絡教研平臺構建的“六個一”(一記、一點、一比、一析、一寫、一說)研修活動貫通整個流程,其中重要環節為聽課教師通過觀摩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深度剖析和研究,并提交兩分鐘左右的評課視頻。評課視頻首先由網絡教研平臺依據音量清晰、語速適中、語言流暢等維度進行智能評分,再由全體聽課教師互評,也可以得到執教教師的回應,從而達到“評”后“評”的效果。在技術與平臺的支持下,開展循環評課利于促進教師反思,針對性完善個人專業教學能力。
數字時代,教研轉型不僅要遵循教師成長規律,優化教研內容,更需要持續開展智能技術賦能的研修模式。同時在實施中不斷培養與挖掘高潛師資,探索與實現更多線上線下融合的聯合教學范例,從而推動新型教研模式的常態化開展,如此的良性循環將推動中小學教研向智能精準不斷邁進,助力實現教研數字化轉型,形成數字化教研新生態。
(作者鐘柏昌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楊明歡系廣東省電化教育館應用推廣部主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