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的高期待教師
http://m.wandqa.cn2025年07月02日 09:40教育裝備網
我是一名高期待教師嗎?閱讀《成為高期待教師》的日子里,我的心中一直縈繞著這個問題,甚至在那段時間的教學實踐中,我也時不時地問自己:我的教學設計、我營造的學習氛圍、我對學生的提問與反饋等,算得上是一名高期待教師嗎?這種自覺的警醒與反思,伴隨著閱讀的全過程,這在我的閱讀經歷中比較少見。
《成為高期待教師》的作者克里斯汀·魯比-戴維斯是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教育學院的終身教授。雖然這是一本教育理論譯著,但好在克里斯汀教授原先也是一名小學教師,她對于教師期待的研究始于自己的課堂、自己的班級和自己的學生,她的每一個觀點都來源于自己的教育研究和實踐,很能引起閱讀者的共鳴,尤其是一名教師。
教育的問題不分國界,當下中國教育相關問題的癥結,在書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答案。
教師期待與學業成績
學業成績是教育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議題,《成為高期待教師》亦是如此。本書從第一個教師期待干預研究“皮格馬利翁實驗”入手,提出教師期待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聯性:教師期待能夠預測學業成績,學業成績亦能預測教師期待。
克里斯汀教授認為,教師期待是通過一系列步驟向學生傳遞的,她所建立的“教師期待的情境模型”就一目了然地揭示了其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如果把教師期待的形成作為開端的話,那么學生學業成績就是這個情境模型的終端,但同時學業成績也會促使教師形成新的期待。在教師期待和學業成績之間,教師信念、學習機會、課堂練習等要素傳遞著教師的期待,最終抵達學業成績,這五個方面的要素相互影響、彼此關聯,從而形成一個學習情境。在克里斯汀教授看來,這種學習情境既是教學環境,也是社會心理環境。讓學生在一個安全、溫暖、充滿激勵、機會均等、富于挑戰的教學環境中進行學習,無疑會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從這個模型出發,我們就不難理解克里斯汀教授對教師期待所下的定義:“所有教師根據他們對學生現有信息的了解,對學生當前和未來的學習成績和課堂行為所持有的信念。”這種信念,傳遞的是一份信心與信賴,對自己的教學有信心,對學生的學業有信賴。這就是高期待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信念。
你有這樣的信念嗎?
教師期待與課堂教學
從克里斯汀教授建立的“教師期待的情境模型”中不難看出,教師期待主要體現在日常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并影響著學生的表現和成績。據此,她提出了三個關鍵的高期待教學原則:
一是使用混合能力分組或靈活分組,為所有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學習機會。我們通常會認為,對于一個學習水平弱的學生而言,安排一些結構性更強的重復性學習活動有助于提高學業成績,于是大量機械的單調的重復操練占據了他們的學習生活,而且這種勢頭正蔓延于整個班級的所有學生。
克里斯汀教授強調,更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能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他們的學業水平,而通過混合能力分組或者靈活分組,就可以讓學生積極面對學習的挑戰。她反對將學生按能力分入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小組,整個班級或小組被貼上“快班”或“慢班”、“高能力生小組”或“低能力生小組”的標簽,這種“分流”會對能力欠佳學生的學習機會造成負面影響,還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機會。
在《成為高期待教師》這本書中,克里斯汀教授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混合能力分組或靈活分組的一些好辦法,比如說“時鐘伙伴”學生分組法就相當富有創意,這種方法能讓教師想出更多的分組方式,一旦需要改變分組的時候,只需轉動分針,根據分針停留位置所提示的分組方式進行分組,有趣又實用。
二是設定目標。教師與學生一起設定明確的、基于技能的目標,追蹤學生的目標進展,向學生提供明確的反饋,說明他們在實現目標方面的表現以及下一步的計劃。這里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師生共同設定目標,而不是教師單方面地定目標下指令,把對學生的尊重真正落到了實處。而設定目標只是開始,隨之而來的追蹤與反饋,將有助于學生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行為以最終達成目標。克里斯汀教授在書中提供了一些目標設定的工具,讓目標可見,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三是營造班級氛圍。積極的情感體驗才能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克里斯汀教授認為,教師應該為所有學生營造一個溫暖和支持的課堂氛圍,同時培養學生之間密切和支持的同伴關系。這種能夠賦能的學習“場”的建構,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而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之間具有互惠關系。
不難發現,克里斯汀教授提出的高期待教學的三個原則,都是圍繞著教學中的“人”尤其是學生展開的。而當前中國教育當中“人”的缺失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掣肘,因此閱讀此書會讓我們時刻有這樣的覺知:教育的本質就是要重新回到“人”的教育。
你感受過這樣的覺知嗎?
教師期待與教師自身
此刻,我們必須要回到自己,回到我們作為教師的這個角色本身。每名教師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名教師的個人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教師期待。
克里斯汀教授認為,教師信念對于教師期待的形成至關重要。你為什么要做教師?你喜愛當教師嗎?你覺得自己勝任目前的教學工作嗎?你想成為一名好教師嗎?……教師對于自身角色的思考及其所持的信念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自己的教學行為。擁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的教師,會在教學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會主動克服困難堅持完成教學任務,會對學生有更高的期待,會在課堂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在“教師期待項目”的研究過程中,克里斯汀教授及其團隊一般會通過“教師研討會”的方式,指導和幫助參與項目學習的教師。第一次教師研討會后,每名教師都會被要求觀看自己的教學視頻,以便監控自己教學中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在克里斯汀教授看來,教師傳達期待的方式多是通過非言語行為而不是口頭表達。因為自己的語言可能會欺騙自己,但是自己的非言語行為恰恰能傳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與觀念。通過觀看視頻,能有效幫助教師充分分析自己的非言語行為,形成積極的教師期待。
你擁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嗎?
你研究過自己的非言語行為嗎?
當一個個問題撲面而來時,你不妨去讀一讀《成為高期待教師》。這是一本來源于真問題、執著于真信念、成稿于真研究的教育理論書,你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一路找尋,找尋自己的成長之路,努力成長為一名高期待教師。
(作者系江蘇省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報2010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