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校園 以美育人
http://m.wandqa.cn2025年04月15日 09:57教育裝備網(wǎng)
校園文化是師生的心靈家園,校園文化環(huán)境是浸潤師生的主要渠道。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以美育浸潤學校,打造昂揚向上、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建設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huán)境。
學校是實現(xiàn)美育浸潤的主陣地。“美在校園”都有哪些表現(xiàn)形式?校園形式美重要還是內在美關鍵?如何打造設計美的校園?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1 校園如畫 美在何處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美育取得長足進步。大中小學的美育教育,在政策制定、課程建設、教學規(guī)范、師資配置等方面都取得積極進展。《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體系,加快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這為進一步加強學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動力。
美在校園,美在何處?
中央美術學院美育研究院院長宋修見認為,“美在校園”是藝術人文之美與自然風物之美有機融合,共同營造出的具有歷史質感和詩意情感的精神場域。
在中央美術學院,校園草坪上有徐悲鴻塑像和他當年親手種植的3株白皮松,旁邊則是鐫刻在石頭上的校訓“盡精微 致廣大”。這是當年徐悲鴻指導學生素描時從《禮記·中庸》中選取的一句話,它們共同形成一片具有場域力量的校園風景。
“美的校園不僅要有優(yōu)美和諧的自然景觀、規(guī)劃有序的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和建筑群落有機統(tǒng)一的公共藝術,而且要有以多種形式呈現(xiàn)出的歷史人文故事。”宋修見表示,還特別需要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郭聲健理解的“美在校園”可以用“兩景觀”“兩氛圍”來歸納。“兩景觀”是校園自然景觀之美和校園文化景觀之美,“兩氛圍”是校園人文氛圍之美與校園人際氛圍之美。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長吳鍵表示,美的學校,是一座美麗的園林,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校園一磚一瓦都體現(xiàn)美的追求,一草一木都隱藏美的故事。“最美的還是孩子們,我希望男孩子健壯、女孩子健美,個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吳鍵說。
西安市曲江第一學校執(zhí)行校長張琪心中的“美在校園”,既美在空間場景,又美在校園文化,既美在學生蓬勃生長,又美在師生相互關愛,是外在美與內涵美的和諧共生,是能夠滋養(yǎng)每個生命自主進步、個性發(fā)展、全面提升,最終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空間。“這樣的學習場域,不僅僅是‘最美校園’,也是一個‘最美微社會’,讓學生真正在學習中成長,在成材中成人。”張琪說。
2 美之形韻 孰輕孰重
漫步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博雅塔的倒影和湖心島的石舫固然都是美,但百年來湖畔走過的那些為民族復興而發(fā)憤讀書的青春身影更令人感念。
校園美的形與韻哪個更重要?
郭聲健認為校園美的形與韻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景觀美是肉眼可見的,是外顯的;氛圍美是心靈體驗的,是內隱的。外顯的景觀之美與內隱的氛圍之美相互關聯(lián),彼此影響。”郭聲健說,景觀之美能營造美好的氛圍,會讓人感到內心舒暢;氛圍之美則會強化景觀的美感度,讓人樂在其中。
在肯定校園形式美不可或缺的同時,一些專家則傾向于認為校園的內在美更加重要。
“校園之美是藝術形式與人文內涵的有機統(tǒng)一。”在宋修見看來,形式上的美是必要的,美的教學樓群、美的教室桌椅、美的花草樹木、美的運動場、美的圖書館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真正的美不止于外在形式上令人愉悅的觀感,更有讓人流連忘返的精神魅力和令人沉思遐想的深長意味。在校園美化的過程中,挖掘歷史人文內涵從而展現(xiàn)校園內在之美更為關鍵。
“學校的形式美、環(huán)境美當然重要,因為能影響學生的審美。但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美的體驗,引導學生欣賞美、鑒賞美,鼓勵學生有美的表現(xiàn),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效果。”吳鍵說。
美育浸潤行動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以美育浸潤學生、以美育浸潤教師、以美育浸潤學校。
“實現(xiàn)這個目標需要學校通過機制保障、活動開發(fā)、師資培育、文化營造等方式去推動,必要的活動形式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必經(jīng)之路,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外顯的形式美會提升美育的效果。”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天佑校區(qū)執(zhí)行校長茅劍英說。
然而,一切形式最終都是為育人服務的,因此一切美育的形式都應該聚焦于它的育人價值。“在開展校園美育浸潤活動時,要做好頂層設計,回答好‘浸潤活動是否有育人價值’這個問題。”茅劍英表達了自己的思考。
3 美在校園 如何雕琢
一些學校已經(jīng)在打造“美在校園”的實踐中作出探索。
在鄭州市金水區(qū)藝術小學,藝術展廳里陳列著各年級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從稚嫩的蠟筆畫到漸具技巧的水墨畫,每一幅作品都在柔和的光線中訴說著成長的故事。
在西安市曲江第一學校,每屆畢業(yè)生都會留下一棵“指紋樹”,最終形成學校的“成長走廊”,共同打造美麗校園的集體記憶。
在山東青島藝術學校,學校遵循“以藝育美、以美立人”的內在規(guī)律,通過立志、正心、明德、尚禮、雅行五大行動,教育引導學生領悟思想之美、潤澤心靈之美、涵育素養(yǎng)之美、體驗生命之美、欣賞創(chuàng)造之美。
美在校園誰來打造?師生共創(chuàng)是多位專家學者的共識。
“校園之美需要師生共同參與設計打造。”宋修見建議,除了校園整體建筑規(guī)劃需要專業(yè)設計以外,校園公用空間、教學樓和教輔場館甚至學生食堂,一方面要盡量布置有益于學生開展文體活動的必要設施,另一方面,校園里應更多擺放師生包括校友的雕塑、書畫和文創(chuàng)等作品,避免千篇一律的宣傳張貼畫形式。
“例如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和西北工業(yè)大學的校園內都設有鋼琴小木屋,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上預約到木屋彈琴,琴聲與木屋也由此成為校園里動人的風景。”宋修見介紹。
“學校應將校園文化場域拓展為充滿生命力的美育場域。”在茅劍英看來,應以校園環(huán)境筑美、學科課程融美、校園生活育美,通過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和扎實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身心更加愉悅、人格愈發(fā)健全。
“原則上,美麗校園的設計、打造,最重要的是整體和諧,符合學生身心特點,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吳鍵認為,成人化的、灌輸式的、說教式的美育都是無效的或者低效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家鄉(xiāng)的歷史、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中挖掘美的元素,比如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流傳千年的人文故事,才是開啟美的教育最易感、最有效的抓手。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