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http://m.wandqa.cn2025年04月17日 09:45教育裝備網
■ 《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收入的《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等重要文章,系統地展現了“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中國追求的不是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本著合作共贏理念,不斷以中國式現代化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只有科學回答“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收入的《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等重要文章,系統地展現了“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把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深邃思想,對于促進世界的共同發展和繁榮,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個別大國大搞強權霸凌,肆意圍堵打壓新興力量,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指出“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弱肉強食、贏者通吃是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贏才是越走越寬的人間正道”,為在變局中開新局、在危機中育新機指明了方向。
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當今時代,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制約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經濟領域的三大突出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一是全球增長動能不足,上一輪科技進步帶來的增長動能逐漸衰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尚未形成勢頭,難以支撐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經濟正處在動能轉換的換擋期,傳統增長引擎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術雖然不斷涌現,但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世界經濟仍然未能開辟出一條新路。”二是全球經濟治理滯后,一大批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走上發展的快車道,使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而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不足。三是全球發展失衡,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難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一些新問題,但不能因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地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后,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主張把經濟全球化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協商的基礎上,以合作共贏和共建共享為根本宗旨,通過尋找各國利益的結合點擴大國際合作,通過創新發展方式挖掘發展動能,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2 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需要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旗幟鮮明地反對保護主義,指出“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并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彰顯了中國將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結合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
新發展理念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起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作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其中,開放發展注重解決內外發展聯動的問題。如今,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所形成的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新情況。當中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之后,問題不是要不要對外開放,而是如何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在擴大國際合作中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進一步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不斷增強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持續深化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又要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不斷擴大自主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同時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風險防控能力,不斷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以中國的高質量發展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確定性、正能量。
3 構建全球發展伙伴關系
化解矛盾和沖突,歸根到底要靠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針對發展議題在國際上被政治化、邊緣化的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推動將發展置于國際議程中心位置,號召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
維護世界多極化,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始終是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堅決反對通過打壓遏制別國現代化來維護自身發展“特權”,推動各國特別是大國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支持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等多邊機構更好發揮作用,把合作共贏體現在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以共商共建共享促進共同發展,團結和幫助更多國家走上包容開放而非封閉對抗、合作共贏而非剝削掠奪的更加平衡、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尊重和支持各國人民對發展道路的自主選擇,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說明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發展中國家有權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國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之路,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打造開放型合作平臺,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追求的不是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本著合作共贏理念,不斷以中國式現代化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和世界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國際合作新平臺,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中國深入挖掘與發展中國家開展互利合作的新機遇,加強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建設,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作者系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24JD710017]成果)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