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思政破解大學生“心靈密碼”——訪青梨派大學生思政課自主學習平臺負責人朱明倫
http://m.wandqa.cn2025年04月17日 09:46教育裝備網
“西路軍怒吼,氣勢摧枯拉朽。”在蘭州大學校內草坪上,同學們圍坐一圈,聽同學自創(chuàng)的歌曲《永昌 風雨同舟》,聽學生黨員宣講團成員講歷史故事,全身心浸入永昌保衛(wèi)戰(zhàn)的烽火歲月。這一思政教育新形式是青梨派大學生思政課自主學習平臺在蘭州大學的試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整合網上教育教學資源,把我們要講的道理、情理,把我們要講的現實、事實,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當思政課在數字空間尋找到“破圈”之道,我們應以何種姿態(tài)與大學生心靈同頻?青梨派大學生思政課自主學習平臺負責人朱明倫,同時亦是教育部易班發(fā)展中心主任,近來一直在探索如何讓思政課既抓“流量密碼”又解“心靈密碼”。我們近日與他展開對話,探討相關難題的解決思路。
1
為數字空間學生“畫像”
記者:您長期從事網絡思政工作,從學生使用青梨派大學生思政課自主學習平臺、易班網等的情況看,他們有什么特點?
朱明倫:目前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數字原住民”,他們從小接觸互聯網,展現出學習和娛樂高度融合的意愿。同時,學生用網的個性化和社交化需求顯著,網絡自主行為較強烈。他們“穿梭”在各類社交圈層,在分享互動中交友,找尋情感陪伴和群體認同。
記者:學生在虛擬空間學習、交往的這些特點,折射了哪些時代性的特征?
朱明倫:這些特點,體現著這個時代的一些特征。一是當前正處于技術賦權和信息爆炸時代,人們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門檻大幅降低。許多教師上課時有些“戰(zhàn)戰(zhàn)兢兢”,因為學生能第一時間從網上獲取知識,教師只有不斷提高業(yè)務能力,才能講得更好。二是目前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已經是虛實結合在一起了。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幫助學生進入數字空間,他們喜歡與智能體、數字人交互對話,在趣味化、沉浸式、交互型情境中學習成長。
記者:在構建網絡育人陣地過程中,您認為應當如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其發(fā)揮積極作用?
朱明倫: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
聚焦思政課建設,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青梨派這個名字,靈感來自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所講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這一做法能激發(fā)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在他們充滿熱情的主動建構中,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自然而然地入腦入心。同時,我們可以借助學生的力量,將思政課從有限課堂拓展到網絡空間,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進擊,守好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
開辟新賽道,打造思政教育數字樞紐。構建貫通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數字樞紐體系,通過打造優(yōu)質思政課資源庫、云端學習矩陣等,讓網絡成為學生觸手可及的移動課堂。
建立新戰(zhàn)場,搶占網絡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流量在哪里,就要把思政課建設到哪里,用青年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思政課,帶領學生打響“流量爭奪戰(zhàn)”。如契合學生習慣,打造黨史微課、彈幕學“金句”等互動模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助力實現主流價值觀占領互聯網這個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主陣地。
創(chuàng)造新形態(tài),營造朋輩引領內容生態(tài)。鼓勵學生從教育對象轉變?yōu)閯?chuàng)作主體,構建學生創(chuàng)作、傳播和相互感化的朋輩教育生態(tài),幫助學生理解思政理論,并在動手實踐中探尋理論價值。
塑造新格局,構建資源共享數字共同體。通過網絡平臺整合全國優(yōu)質思政課資源,實現“零時差”共享。
2
成為既懂理論又有網感的教師
記者:從教師使用網絡的情況看,他們有什么特點?
朱明倫:近些年,我們研究教師用網習慣發(fā)現,他們已從知識傳播者轉變?yōu)橘Y源整合者和學習引導者。教師通過技術驅動進行教學工具創(chuàng)新,積極使用二維碼和小程序等進行課堂管理重構。許多教師正進行教學模式的深度轉型,將傳統(tǒng)課堂轉變?yōu)榫上線下混合式、翻轉式課堂。教師有職業(yè)發(fā)展多樣化需求,不少教師通過慕課提升個人影響力,部分教師通過互聯網成為網紅教師,通過在線教育實現優(yōu)質資源跨區(qū)域傳播和共享。
記者:您認為,如何培養(yǎng)既懂理論又有網感的復合型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
朱明倫:教師要從理論傳播者轉型為網絡育人工程師,既做政治堅定的“大先生”,又當網感敏銳的“新青年”。
第一,提升理論素養(yǎng)和網絡技能。教師要深入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并在網絡話語體系中充分展現理論功底。要具備數字化思維,能夠利用數智技術將思想政治理論形象化生動化。要具備共情能力,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共鳴,從而堅定理想信念。
第二,構建實踐平臺和創(chuàng)新機制。教師應該有自己的網絡思政數字化平臺,形成集教育教學、師生互動和優(yōu)質內容展示為一體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同時,教師不但要掌握網絡課堂的互動教學設計,而且要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課堂的數字化討論形式,通過數智技術生動講述故事和案例,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感、體驗感和沉浸感。
第三,強化資源整合和品牌建設。學校要構建思政傳播矩陣,與課堂教學互補,實現思政內容時時學、深度學和擴展學。要開發(fā)思政品牌,如教師創(chuàng)立個人思政品牌,打造網絡“爆款”;學校結合自身或地域特色,創(chuàng)建校本化思政品牌,提升教育效果。
第四,完善激勵機制。將網絡思政成果納入職稱評聘和績效考核等,對真正體現育人功能的優(yōu)質教學案例和科研成果給予獎勵。
3
網絡思政應入心間有共鳴
記者:在網絡空間,最受歡迎的思政課長什么樣?
朱明倫:我們分析發(fā)現,“爆款”思政課有共性特征。
一是貼近學生、時代感強的內容受到學生歡迎。教師將理論與青年生活場景結合,以微視頻等形式將社會熱點融入教學,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理性分析問題,弘揚真善美,實現理論落地。
二是形式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互動性。如采用彈幕等形式,增強與學生的互動。
三是權威性與青年話語恰當融合。構建權威內容青年化闡釋機制。邀請院士、行業(yè)模范等提供核心素材,由青年團隊將其轉化為短視頻、互動劇本等新形態(tài),以青年話語分享故事案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四是突出實踐導向和問題解決。將課堂內容延伸到社會場景,在實踐中解答學生的困惑。
五是強調技術賦能和沉浸體驗。充分利用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讓學生能夠與優(yōu)質內容深度互動。
記者:如何更好推進網絡思政教育?
朱明倫:我認為要做到以下五點:
一是創(chuàng)新內容,兼具宏大敘事與有用有趣。高校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導向,探索主流敘事的青年表達,構建鮮活教育資源庫,整合學科資源開發(fā)輕量化內容,打造品牌。利用數智技術建立供需匹配模型,精準觸達學生需求痛點和社會熱點。
二是利用技術手段,搭建全平臺育人場景。開展智能分析和精準教育,實現人機協同和全天候互動。
三是優(yōu)化主體,激活學生創(chuàng)作和傳播主體性。建立師生協同創(chuàng)作機制,利用議題設置引導討論方向,幫助學生辯證看待虛擬與現實的關系。
四是加強保障,強化機制創(chuàng)新和隊伍支撐。優(yōu)化網絡育人管理體制和評價機制,組建復合型教師團隊,開發(fā)數字化教材,打造全息化學習場景。
五是協同治理,構建多元協同生態(tài)。高校黨委應高度重視網絡思政教育,完善校級層面的總體設計規(guī)劃和相關規(guī)章制度,形成網絡育人合力;整合平臺矩陣和資源共享,實現線上線下融合育人。同時,高校要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完善網絡治理體系,強化技術融合和風險防范,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
記者:最近,DeepSeek(深度求索)又掀起了一波人工智能熱潮。青梨派大學生思政課自主學習平臺是否運用了相關技術輔助,技術如何賦能網絡思政精準觸達學生心靈?
朱明倫:我們對類似DeepSeek的開源模型進行了微調,使其更符合高校思政教學和管理功能,并且提供底層大模型服務。同時,利用數智技術動態(tài)生成優(yōu)質教學內容,開展學情分析和學生學習效果診斷,精準識別學生知識盲區(qū)、思想動態(tài),并推送定制化資源。
記者:您如何看待算法推薦對網絡思政的雙刃劍效應?
朱明倫:算法推薦對教育既有正面影響,又帶來挑戰(zhàn)。算法沒有價值觀,一旦捕捉到學生的“喜好”后,就會一直推送同質化內容,導致學生在信息繭房越陷越深。因此,我們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還要確保推送內容能夠體現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進行技術改良,推動算法透明化,確保算法具有正確價值觀,設計針對學生的特殊算法機制。此外,還需形成動態(tài)審核和干預機制,呵護學生健康成長。
【記者手記】
穿透屏幕的心靈對話
蘭州大學學生在草地上上思政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們根據黨史自主創(chuàng)作歌曲、音樂短片和電影,不僅在校園廣播中播放,還通過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學生“親口吃梨”,體悟真理力量,篤定理想信念。
這讓我聯想到,某元宇宙場館里,百年前烈士家書的褶皺通過穿戴設備與年輕掌心相觸,墨跡的余溫穿透像素,讓兩個世紀的生命節(jié)律同頻共振。學生渴望將理論與生活場景結合,從中找到可觸摸的意義錨點。
當前,為了使思政課教學更符合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很多方面都在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互聯網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和有關方面要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論述,把思政課主戰(zhàn)場挺進有億萬流量的網絡空間,積極創(chuàng)造出大量學生喜聞樂見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讓學生主動選擇體現主流價值觀的內容,防止低俗化、娛樂化的內容搶占學生的時間和空間。
技術賦能正在拓展思政教育場域,助力實現知識建構與共情共感的雙向耦合,促使大學生從感官沉浸到價值內化。當然,思政課不能過度依賴技術,否則會導致學生只關注表面互動而忽視深層思考。
這次采訪使我深切意識到,數智時代,屏幕不是隔閡,而是窗口。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應主動進入數字空間,與學生生活在同一場域,積極做共情者和賦能者,提高網絡育人能力,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矢志奉獻國家和人民。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