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創新思政課育人范式
http://m.wandqa.cn2025年04月17日 09:48教育裝備網
“古有《神農本草經》,今有‘神農大模型’。”在近期一堂思政課上,中國農業大學的教師向大家展示了我國農業領域第一個垂類大模型——神農大模型,在北京懷柔智慧農業科技小院的應用場景。隨著DeepSeek(深度求索)等的迅猛發展,教育領域正經歷著深刻的數字化轉型。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同樣面臨著數字變革的機遇和挑戰,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重塑高校思政課的時空格局。
如果受限于教材更新周期、教師知識儲備和單向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就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對求知的熱望。神經教育學實驗表明,“00后”在被動聽講時,人腦負責高級思維的前額葉皮層活躍度較互動場景明顯下降。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為思政課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思政課教師得以從多方面重塑思政課教學范式。
首先,創新教學內容。可借助人工智能超強算力,創新多模態教學資源的智能生成,從靜態教材轉化到活態知識庫,重塑思政課教學資源的供給方式。一是理論闡釋的多樣化,將抽象理論轉化為虛擬仿真場景,讓學生“親歷”歷史,增強理論代入感。二是案例庫動態更新,利用人工智能實時抓取社會熱點事件,生成教學案例并關聯理論框架,解決教材滯后性問題。三是話語表達創新,結合學生語言習慣,將抽象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青年化表達,提升話語解釋力。
其次,創新教學實施。可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興趣偏好和認知水平,構建個性化教學方案,從單向傳遞到認知協同,生成大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模式。一是動態需求識別,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學生課堂互動、在線學習等數據,識別學生對理論難點、時事熱點的關注方向,為教師提供教學調整依據。二是靶向內容推送,利用算法推薦,向學生推送與他們認知水平相匹配的案例資源。三是預警干預機制,通過情感計算技術識別學生價值觀偏差或學習倦怠等狀況,提醒教師及時介入,以提升學習質量。
最后,創新評價反饋。可借助人工智能,創新動態化智能評價體系,推動評價向多維化轉型,從階段考核過渡到動態考核,形成思政課過程化評價模式。一是學習行為追蹤,記錄學生在線學習時長、互動頻次等數據,結合情感識別技術分析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價值觀內化程度。二是升級智能反饋系統,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自動批改主觀題,識別學生觀點中的邏輯漏洞或價值觀偏差等,并提供修正建議。三是實施效果動態評估,構建“理論認知—價值認同—行為實踐”三維評價模型,利用人工智能動態預測教學方案的育人效果。
利用人工智能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切實發揮好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需要各方面齊心協力,構建人機協同教育生態環境。其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教師要先行動起來。一方面,要推進教師角色轉型。教師需從知識傳授者轉向價值引領者,通過言傳身教強化情感共鳴,逐步形成人工智能處理知識傳遞和教師專注價值引導的新型分工模式。另一方面,要革新技術資源。一是縮小資源數字鴻溝。建立技術賦能梯度推進模型,逐步建立豐富多樣的智慧教育平臺,建立多種活態資源庫,使偏遠地區師生同步參與名校思政課堂成為可能,推進教育公平。二是警惕技術異化風險。人工智能可能因數據偏見推送偏離主流價值觀的內容,需建立嚴格的算法審查機制,筑牢意識形態安全防線。三是強化師生情感聯結度。要充分發揮情感教育在思政課中的作用,構建有溫度的智能體。
總之,人工智能正推動思政課從定時更新走向實時優化,催生“即時響應—精準供給—持續優化”的新型教學范式。這種變革既需堅持技術創新,更要堅守育人為本、技術為用的價值準則。只有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在技術創新中彰顯思想偉力,才能真正構建起具有時代生命力的高校思政課育人新范式。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董濟杰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