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田園課程為載體探索“五育”融合
http://m.wandqa.cn2025年04月21日 10:01教育裝備網
現實中,“五育”常被分割開,其課程與活動常簡單疊加且統籌不足,加重了學生負擔,為破解“五育”割裂難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山東省濟寧學院附屬小學以田園課程為載體,探索以勞動教育為紐帶的全學科融合育人路徑,構建了“以勞融通‘五育’”的綜合育人體系,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實踐樣本。
立足“五育”融合,以勞動教育融通“五育”。學校充分利用田園的載體功能,發掘勞動潛在的育人價值,以勞為“橋”將“五育”串聯。通過“勞動+”模式促進“五育”有機融合,建立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四大機制,強調“五育”在教育過程中的相互滲透,例如勞動精神與道德認知、科學種植與實驗探究、體力勞動與運動能力、勞動觀念與審美創造等的有機結合。通過“勞動任務鏈”驅動,學校將“五育”目標具象化為可操作的課程模塊,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協同發展。
打破學科邊界,實現學科教學和項目式研究的融合。學校依據課程標準,以項目式學習為核心,通過三類實踐打破學科壁壘,形成“學科—生活—社會”的立體化學習網絡。一是雙師協同教學,勞動教育教師與學科教師聯合備課,例如在“百草園”中開展“田園+科學”探究課、“田園+語文”觀察日記課等,實現勞動素養與學科知識的同步提升。二是設計跨學科項目,例如圍繞“生態農場運營”主題,學生分組完成市場調研(數學)、產品包裝設計(美術)、銷售策略制定(道德與法治)等任務,在解決真實問題中培養綜合素養。三是超學科資源整合,依托“耕讀坊”“幸福超市”等實踐基地,將勞動與傳統文化、財商教育結合,例如借助“校園蔬果交易”理解經濟原理。課程設計強調“做中學”,通過問題驅動引導學生整合多學科知識,形成實踐、反思、創新的學習閉環。
升級課程資源,打造開放、交互式的生態空間。學校通過“空間—機制—評價”三位一體的資源建設,保障田園課程的可持續發展。一是空間賦能,打造“百草園”“千蔬圃”等實體勞動場域,建設烹飪教室、智慧溫室等現代化設施,構建從種植到加工、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實踐鏈條。二是機制創新,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協同機制,通過農技專家進校園、組織家庭種植打卡、開展社區義賣等活動,形成開放共享的育人生態。三是評價改革,建立數智資源庫的同時,采用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勞動過程,通過自評、互評與實踐成果展評等方式,強化“五育”融合導向的多元評價。
�。ㄗ髡呦瞪綎|省濟寧學院附屬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