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進鄉村教育可持續發展
http://m.wandqa.cn2025年02月13日 09:57教育裝備網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提出加強鄉村教育建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以高質量鄉村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是教育的職責和使命。在鄉村大地上,發生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職業教育和老年教育等各類教育活動。當前,鄉村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的生源結構和學校規模、質量急需改善,其他教育發展水平需要提升,區域教育資源分配有待進一步優化。現階段,應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提升鄉村教育質量,積極推進鄉村教育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教育基礎。
堅持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積極推進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不是簡單的城鄉兼顧,而是要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其著眼點在于構建新型城鄉關系。鄉村教育的均衡發展也不是削峰填谷或平均主義,而是要補齊鄉村教育發展短板,促進其優質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必須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應以提升辦學條件、教育質量和人民群眾滿意度為工作重點,辦好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義務教育。要堅持義務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推進鄉村現有優質學校挖潛擴容,加快建設新優質學校,并利用數字化賦能,幫助鄉村學校提升辦學質量,構建縣域內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要前瞻研判義務教育需求變化,科學實施鄉村小規模學校布局調整,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促進城鄉教育資源靈活流動,彌補教育資源供給缺口,消化過剩教育資源,實現地區間和校際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應構建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有序推進幼兒保育保教的有機融合和優質普惠。針對當下0至3歲托兒所供給不足和3至6歲幼兒園相對飽和的局面,要引導有條件的幼兒園向下延伸辦托,提供托育服務。要多渠道擴大城鄉普惠性幼教資源,大力發展公辦園,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園,加強對薄弱幼兒園的翻新改造,加大對幼兒園配額調整的力度,降低班額配置,降低生師比,施行小班化教學,讓幼兒接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國家要傾斜支持農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發展學前教育事業,保障適齡的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殘疾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
應以優化區域內教育結構為基礎,全面推進鄉村各類教育的協同均衡發展。要抓住中心鎮教育發展的“牛鼻子”,辦好鄉鎮中心學校和幼兒園,統籌各類教育的發展比例,著力于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構建學習型鄉村,滿足村民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個性化學習發展需要。要精準施策,分類發展:辦好家長學校,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升家庭教育質量;辦好職業學校,推進產教融合,打造技能鄉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辦好老年學校,讓老年人老有所學,找到精神寄托,提升幸福指數。
堅持城鄉統籌一盤棋,積極推進城鄉教育融合發展。
《決定》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應“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應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充分挖掘城鄉教育的不同特色,積極促進城鄉教育融合發展。要加快推進城鄉學校標準化發展,加強鄉村薄弱學校和小規模學校建設。要進一步推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幫扶政策,采取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改革、組建學校聯盟等舉措,充分利用互聯網同步教研、備課、上課和評課等形式,整體推進城鄉教育共生發展。要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因地因校制宜,培育各自特色,通過教學觀念、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共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應堅持以人為本與服務鄉村相統一,積極推進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回歸教育本質,凸顯鄉村教育本體性功能,堅守育人價值底線,培養鄉村社會的建設者,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明興盛之路。要打開鄉村學校的大門,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實現家校社之間的互聯互通和協同發力。要抓好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成就村民人生幸福,實現村民與鄉村的和諧發展。
應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促使鄉村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要深化鄉村教育綜合改革、深化鄉村科技體制改革、深化鄉村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筑牢鄉村人才振興的根基,根據村民的呼聲和需求,推進產學融合,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要以鄉村教育振興助力鄉村人才振興和科技振興,以深化鄉村教育綜合改革來建設并改造鄉村,持續推動鄉村的產業興旺、文明提升、環境保護和治理建設。同時,著力營造良好的鄉村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自然和人文社會環境,實現鄉村教育與鄉村社會互促共進。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積極推進鄉村教育現代化發展。
鄉村教育具有鄉土基因,體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中國教育的現代化進程,必須將鄉村教育與當地的一方水土聯系起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教育振興模式,走出一條符合國情、扎根鄉土的教育現代化發展道路。
應創新鄉村學校治理體系,處理好政府、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建立現代學校制度。要探索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統籌、縣鄉結合、以縣為主的新型城鄉教育管理體制機制,適度賦予鄉鎮辦學管理權限,呵護鄉鎮的辦學治校生機,提升鄉村教育的主觀能動性。要強化對鄉村學校的行業管理、專業引領和服務保障,積極推進縣域范圍內鄉村學校治理的專業化、規范化和個性化發展,引導學校主體從管理走向治理,從懂治理、能治理到善治理,提高現代化治理水平。
應打造一支綜合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現代化鄉村教育人才隊伍。要持續完善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的鄉村教師培養體系,努力提高鄉村教師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地位,優化鄉村教師的年齡、性別、學科和專業結構,完善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保障機制,引導他們自覺踐行教育家精神,做扎根鄉村、安心從教的好老師和“大先生”。要進一步完善“縣管校聘”制度,實行城鄉教師常態化雙向交流輪崗,積極推進城鄉學校與學科教師同步進行教學研究、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有效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教學素養。
應堅持以生為本,探索適合不同學生的新型鄉村教育模式。要面向所有學生,開齊開足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確保每個鄉村學子包括學習困難兒童、留守兒童、孤殘兒童、家庭經濟困難兒童等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要進一步完善走班教學制度,教師依據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學情,實行分層分類施教、因材施教,在備課、課程指導、作業布置等方面體現出針對性,提供差異化和個體化教育,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獲得情感體驗、人格升華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為積極推進鄉村教育可持續發展,要構建以學校為主、社會資源為輔的立體式、開放性和多樣化的教育體系,并將其融入鄉村生活,賦能鄉村振興,從而為鄉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楊天平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師范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刁清利單位系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